教師招聘備考:我國古代社會教育的發展
- 時間:
- 2018-12-20 16:44:22
- 作者:
- 張老師
- 閱讀:
- 來源:
- 甘肅教師資格網
周所周知,教育對于任何一個民族,任何一個國家,任何一個時代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。至有人類以來,教育就貫穿人類社會發展始終,對于我國也不例外。我國古代社會(奴隸社會及封建社會)也經歷了不同時期的發展和演變。
有據可考的我國第一個奴隸社會是夏朝,在夏朝雖然民智未開,但教育也得到了發展,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上有記載,“夏曰校,殷曰序,周曰庠。”,可見古代就有“學校”,夏朝叫[校],商朝叫[序],周朝叫[庠],現代則叫[學校]。而在西周隨及出現了國學和鄉學。這個時期的“學校”主要是古代官方教導人民知識,教育和禮儀的地方,教育的內容主要是為了教化民心,啟發民智,教授的內容主要是六藝(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),但在這個時期教育資源主要掌握在國家、官府和貴族等少數有特權的人的手中,教育是少數有身份和地位人的“特權”。因此這個時期的教育與政治相統一,基本上是官府辦學。
周朝至周幽王時期,由于周幽王“烽火戲諸侯”,導致周朝名存實亡,被迫遷都,周朝至此分為西周和東周,而東周又分為春秋和戰國。孔子于春秋后期公元前551年出世,這個時期學術自由,思想開放,兼容并包,涌現了很多思想,如老子的道家學派,孔子的儒家學派等。孔子周游列國之后,開辦私學,主張以“仁”為核心,主張因材施教。到了戰國時期更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,其中以儒家、墨家為主的顯學最為盛行。
東周時期的中華大地諸侯割據,群雄紛爭,最終由秦始皇統一六國,而后秦朝覆滅,由漢高祖劉邦再次結束紛爭的局面,而后漢朝在漢武帝的統治下國家空前繁榮。教育方面官學、私學并起。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,采取“罷黜百家、獨尊儒術”的教育方針,同時采取察舉制和征辟制的人才選拔制度,為國家選拔了大批人才。
到了隋唐時期國家開設了六學二館,采取分科教學,同時變更人才選拔制度,采取科舉制為國家選拔人才制度,科舉制的產生,讓一些寒門出生的子弟登上大雅之堂,為國家服務。到了宋朝,依然沿用隋唐時期的科舉制人才選拔制度,這個時期書院盛行,所教授的內容主要是程頤、程顥和朱熹的理學,朱熹將儒家經典再次整理編成四書—《大學》、《中庸》、《論語》、《孟子》和五經—《詩》、《書》、《禮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。而到了明朝,書院慢慢向學塾轉化,但依然沿用科舉制,只不過考試的內容和文體格式相對固定,為八股文。而到了清朝,學塾慢慢向學堂發展,清朝晚期,1840年鴉片戰爭之后,清政府開始看到與西方國家在科技經濟等方面的差距,開始采取中學為體、西學為用的方式。與此同時,清政府在1905年廢除了我國至隋唐以來沿用了一千多年的科舉制度,力圖勵精圖治,大力改良,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況。